汇聚最新口腔正畸培训、正畸学技术资讯
2019.08
随者大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正畸患者日益增加,医生们在设计治疗方案时更多的是参考患者的面型、牙齿及颌骨的发育情况等,然而,影响正畸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需要正畸医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术前考量。
那么,如果正畸患者伴发了可能影响正畸效果的其他疾病,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影像学资料发现蛛丝马迹呢?
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李娟教授课题组硕士研究生乔旖旎同学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病例。
1、基本情况:
患者,女,20岁,2017年2月6日就诊
主诉:牙齿不齐矫正
既往史:自诉无过敏史,传染病史,系统性疾病史,服药史。
2、临床检查:
上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下颌牙列拥挤,牙周情况良好,余未见明显异常。
3、影像学检查:
接诊后,设计方案,治疗开始,然而看似“风平浪静”的病例却遇到了不小的波折。
2017年9月,患者复诊,此时治疗仅仅进行了半年左右,临床检查发现:32-42牙I~II度松动。
那么患者下颌前牙松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牙周炎,咬合创伤,又或是其他问题引起的呢?
结合患者的临床检查,医生排除了牙周炎和咬合创伤引起的牙齿松动,并且建议患者进行甲状腺六项激素检查。
患者确诊为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最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典型临床表现: 多食、多尿、多饮、体重下降、甲状腺肿大、眼球鼓出等。甲状腺激素参与骨骼的生长、成熟、转化和重建,其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异常时可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齿的移动过程就是骨改建的过程,骨代谢是影响骨改建的关键因素之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骨代谢呈高转换型,会加速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速度,且治疗效果稳定性欠佳。
在诊断明确后,患者进行了甲亢治疗,并对正畸方案进行调整。于2018年9月复诊时,激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下前牙松动度也得到控制。正畸医生对影像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7.2
2017.9
2018.6
乔医生对全景片中的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进行了测量,考虑到全景片的放大失真,因此,将测量的骨皮质厚度与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垂直向)进行比值,通过比值尽量剔除全景片的放大率,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的变化。
前后对比发现,患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其下颌骨骨皮质厚度较初诊时增加。
患者于2018年9月复诊时,拍摄了CBCT,对比初诊时的CT影像:
对比后可以发现,甲亢患者治疗前,下颌前牙区根周硬骨板模糊甚至消失,而患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下颌前牙根周硬骨板清晰、增厚。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病例。随着正畸治疗范围和深度的提升,伴有甲亢的年轻患者的正畸治疗已引起口腔正畸学领域的关注。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导致骨吸收增加,颌骨骨量丧失,加快正畸牙移动,加重牙根吸收。短期的正畸治疗对甲亢大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在正畸牙过程中,有骨质疏松倾向,因此,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应使用轻力。
结合相关研究以及乔医生的病例提示我们:
(1)在临床检查无明显典型甲亢特征时,应根据影像学检查和患者的临床体征,考虑颌骨骨密度与全身骨密度的相关性改变;
(2)甲亢患者的正畸治疗,通过临床检查口内牙齿松动度,并结合影像检查资料数据分析,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牙槽骨骨改建情况,完善后期诊疗计划;
(3)治疗中需定期拍摄全景片、根尖片对比观察患者牙槽骨骨改建情况,并密切注意患者全身激素水平改变情况。
其实,除了甲状腺激素,还有很多激素、药物或者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正畸效果,影像检查和影像资料的分析可能是发现这些问题的火眼金睛。